ZBLOG

周星驰:给一个时代造梦

发布时间:2022-07-04 14:07:58

人们总说,一年一影帝,百年周星驰。

2003年,《时代周刊》将周星驰评为“亚洲英雄”时写道:如果说中国有查理·卓别林的话,那就是周星驰。

2013年出现在《看见》节目里的周星驰,两鬓斑白,身形佝偻,已没有了当年的少年气。

今天,又过了近十年,他已经六十岁了。对看着周星驰电影长大的我们来说,这是一个很突然的年纪。尽管已至花甲之年,我们似乎都不太愿意将他称做老人。

对一代人来说,周星驰更像是一个符号。他代表着我们自由而叛逆的青春,代表着我们热血的英雄梦,充满情怀,值得追忆。

当一个时代的代表,和整个时代的人都在慢慢地老去。好在,我们还有一部部经典的影像可翻开回忆。

“做人如果没有理想,跟咸鱼有什么区别?”——《少林足球》

从1981年的《女娲补天》,到1988年被伯乐发现的《捕风汉子》,周星驰跑龙套的时间,可能比普遍认为的六年还要长。

其实,娱乐圈老生常谈的“陪朋友面试,结果自己面上”的故事,也发生在了周星驰身上。只不过,他是那个“朋友”。而那个一次通过考试的,是他的朋友梁朝伟。

祸不单行。

两次才考上TVB演艺训练班,一心想着成为演员的周星驰,却在培训结束后,被台里安排去做了儿童节目主持人。

二十岁出头的年纪,一身的热血、执着和不甘心。干着主持人的六年里,他仍旧马不停蹄地奔波于各个片场,就算演着一动不动的尸体,一拳就领便当的路人,也有一股儿想告诉全世界“其实我是一个演员”的冲劲儿。

六年,什么概念?

无数个流量走红了,杨紫和欢瑞解约了;《冰雪奇缘》出第二部了;B站的用户增长了十倍;褚嬴都回到时光身边了……周星驰还在当龙套。

人们总强调,周星驰的电影喜欢聚焦小人物,带来了香港电影小人物闯关成长的题材风潮。

这或许,正是因为人生最炙热青春的六年,周星驰一直在当小人物,和无数普通人一样怀才不遇,一样当着配角,虽然不受重视,却对热爱的演戏执念不改,乐此不疲。

《数码宝贝》里唱,“无限大的梦想之后,是冷酷无情的世界”,二十来岁的周星驰在冷酷无情的世界里,追了六年梦,狼狈又赤诚。

他说:"别人都认为你不行,你偏偏去研究,完全陷在里面。感觉很孤独,但也很浪漫……就那么努力地研究了6年表演。"

或许谁也没想到,那个在片场跑了八年的龙套,演了八年戏才在《霹雳先锋》里冒头的青年,能把梦追着追着,追到了难以匹及的高度。

甚至在不知不觉中,已经开始给观众造梦了。

“其实我可以的,我只欠一个机会。”——《喜剧之王》

《喜剧之王》里,尹天仇说“其实我可以的,我只欠一个机会”,周星驰用行动证明了这句话。

凭《霹雳先锋》获得金马奖最佳男配角两年之后,周星驰独一无二的无厘头风格横空出世。

他主演的《赌圣》成为香港第一部票房超过4000万港币的电影,以4132万港币的成绩,斩获年度票房榜冠军。

而后又以《赌侠》、 《大话西游》、《喜剧之王》、《逃学威龙》、《唐伯虎点秋香》等一众作品“轰炸”影坛,从1988年到2008年,周星驰有八部作品拿

不仅票房如此,奖项齐飞。

二十年时间里,他荣获了两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影片、两届香港电影金紫荆奖最佳影片、第23届香港电影评论学会大奖最佳导演、第2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优秀故事片、第13届亚洲电影博览会最佳导演等数个奖项。

可以说,周星驰是当时香港喜剧的灵魂之一。

90年代初期的香港,经济迅速腾飞,时尚冲击纷沓而至,发展节奏不断加速。那时的电影,是世界上节奏最快的区域电影类型:甚至不到两周的拍摄周期,平均速度只有4-6秒的镜头。

在香港电影的快节奏下,留给观众的思考时间所剩无几。观众陷入视听刺激的快感和迷障,拒绝或被动拒绝理性介入。

而周星驰代表性的无厘头演绎方式,恰好顺应了当时香港的电影潮流。

无厘头式的笑料,快而密集地释放到观众面前,在拼贴、解构这两个后现代主要特征的影响下,敢于颠覆正统、严肃的元素,用看似笑料的方式,对它们进行无情嘲弄。

视听刺激“麻痹”了观众的理性,情绪却获得了最大化,因而也让观众感到无比的放松。

那几年的周星驰,就像小成本的《赌圣》,和里面初来乍到却成名颇快的星仔,粗糙但是蓬勃。搓一下就能变牌的特异功能,成为了多少人的梦想,周星驰也就成为了多少人追逐的演员和风格。

他似乎一直在创造潮流,试图创造连接人与人的共同记忆。

《赌圣》里张敏的绮梦教会我们,站姿、拍照三七分脸,女性魅力爆棚;《唐伯虎点秋香》之后,“旺财”和“小强”的叫法传播开来;《大话西游》之后,“一万年”和“爱情”的搭配,传遍大街小巷……

他也一直在把自己扒开给观众看。

电影《功夫》里的"猪笼城寨",逼仄贫穷,纵横杂乱,就像他出生的香港九龙穷人区。

《喜剧之王》里每天洗脸刷牙,对着镜子大喊加油的尹天仇,和那个曾经做了六年主持人却放不下演员梦的周星驰重叠。

《长江七号》中,也有习得一手绝佳的打蟑螂的功夫,徒手取蟑螂小命,他那个英雄一般的邻居的身影。

周星驰的才华和执着,似乎预示了他成为“取经人”的一生。他注定会坚持在电影里寻找和贯彻“道”,重复得到和失去,为千万人的爱痛迷惘寻找解药。

而《喜剧之王》里那个选择了感情,从梦想即将实现的云端里跌落下来的尹天仇,就仿佛走了另一条路的普通人周星驰。

他似乎一直在发问:人的一生到底是做一个拥有爱情和幸福的普通人更值得?还是成为一个求道者更有意义?

而他的电影,连他的痛苦和悔恨也一并展现出来了。

那个在街坊福利会举行戏剧表演的尹天仇是快乐的,却是周星驰没选择的路。

《喜剧之王》》结局那句"其实我对演戏也没什么才华,我还是当观众好一点"成真。

可周星驰明明还是我们心里那个追梦的少年啊。

不管他多大了,他都还是那个看了电影《唐山大兄》,就想要成为李小龙这样的功夫明星的周星驰。

因为我们可以承认自己老了,却不愿意承认梦想老了。

展开全部内容